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0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

  黄强代表省政府对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为新时代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擘画了美好蓝图。西部地区是战略纵深腹地和更大回旋余地,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引领带动下,西部地区正由内陆“末梢”向开放“前沿”加快转变。作为西部大开发主战场之一,四川积极融入和服务战略,正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适度超前谋划和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转化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省经济版图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本届西博会搭建起中国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必将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衷心希望部委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各类政策向西部倾斜,引导重大生产力在西部布局;热忱期待西部各方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自由流通、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将西部打造成为投资热土;真诚欢迎广大投资者积极寻找投资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我们相信,中国西部地区未来发展一定会前景光明、厚积薄发。


 

 

着力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底部基础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持续用力推动全省城乡基层治理走深走实,着力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底部基础。

坚持重心下沉中增强治理实效。以匠心精神抓实现代乡村治理,落细落小组织架构优化、骨干队伍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以绣花功夫抓细城市基层治理,注重把治理细胞覆盖到末梢、把工作力量下沉到一线、把服务资源倾斜到基层,确保抓到根上、落到人头上;以靶向施策抓深薄弱领域治理,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巩固提升、涉藏州县基层治理深化拓展、城市老旧小区治理补短提质等3个行动,以难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

扩大有效需求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四川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扩大内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何举措,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四川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明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引领性,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坚决扛起经济大省重任。2022年,四川有力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省经济运行走出了一条由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2023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四化同步”指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城乡融合”指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五区共兴”指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为总抓手,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保常量”“拓增量”“增流量”扩大有效需求

问:四川在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上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答:四川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进出口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

一是促进消费复元活血“保常量”。我们将持续开展“天府里·悦生活”“川货电商节”活动,扩大糖酒会、酒博会、汽车展会、农博会举办规模,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支持成都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高能级一小时生活圈。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五进”、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惠民活动,大力扶持线下餐饮、娱乐等接触式消费恢复提升,加快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国潮消费集聚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高品质步行街,努力把人气聚起来、将商气汇起来、让烟火气旺起来。

二是促进投资高位求进“拓增量”。我们将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宜攀高速公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在建项目再提速。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绵遂内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做好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毗河(供水)二期、宜西攀高铁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我们将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三是促进外贸外资广开渠道“增流量”。我们将深入实施1000户重点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开展“川行天下”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常态化组织企业赴欧美、东盟、中东开拓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海外仓,加快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四川优势产业加速融入国际大市场,持续构建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四川造”竞争力。

产业体系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大局

问:四川拥有齐全的产业门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什么打算?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我们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大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备份重镇。

一是聚焦推动新型工业化。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夫,加快改造提升白酒、中草药、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

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一业一策”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抢滩新型显示、动力电池、集成电路、晶硅光伏、绿色环保、精准医学、生物技术等产业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将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康养目的地,做靓“四川服务”品牌。四川文旅资源丰富,仅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就有5处,我们将抢抓文旅恢复发展机遇,搞活本地游、联通省内游、做大跨省游、推动入境游,让文旅市场尽快恢复往日生机。

三是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四川素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我们将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面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715亿斤以上,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四川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四川如何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答:四川农业农村、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纵深推进,有16项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基本完成。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抓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成果转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县域民营经济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改革试点,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

目前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高速公路、高铁运营里程分别达9179公里、1390公里,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占全国40%,四川作为内陆腹地正加快向开放高地转变。我们将高水平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抓住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积极对接中老铁路,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框架,扩大与欧盟、日韩、中亚、美洲等和地区经贸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坚持稳中求进,推动治蜀兴川取得新进展

记者:去年,四川在做好经济工作、建设经济强省方面,有哪些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今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四川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王晓晖: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四川考察,为四川未来发展擘画新篇、引领航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去年四川经济运行承压前行,有力应对地震灾害、疫情反复等多重困难挑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省经济摆脱震荡下行快速回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

做好四川2023年经济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切实做到: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自觉用以指导解决四川发展实际问题;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又以进促稳、以进求新。

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四川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考虑?

王晓晖:当前,四川正处于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的双重挤压,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将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迈出坚实步伐。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高标准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做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保完成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什么打算?

王晓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我们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聚焦推动新型工业化,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加快改造提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积极抢滩新型显示等产业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康养目的地,做亮“四川服务”品牌,搞活本地游、联通省内游、做大跨省游、推动入境游。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着力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四川如何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王晓晖:四川将持续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县域民营经济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改革试点,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生所向。高水平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积极对接中老铁路,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框架,扩大与欧盟、日韩、中亚、美洲等和地区经贸合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记者: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四川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王晓晖:当前,重点是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出台更有含金量的政策、采取更扎实有力的举措,全面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一是开展民营企业融资难破解行动。统一归集各部门(单位)的涉民营企业信贷、纳税、用能、行政处罚等信息数据,实现信贷“精准画像”、做实征信“白名单”,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二是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全面清理和废止阻碍民营经济参与公平竞争的各项政策规定,大力度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和涉企违规收费整治专项行动。三是加大力度实施四川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健全培育企业个性化辅导和服务机制,完善“专精特新”等重点培育库,加大奖补优惠政策力度。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兜牢民生底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排在首位。四川在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上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王晓晖: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四川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进出口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

促进消费复元活血保常量,持续开展促消费活动和惠民活动,扶持接触式消费,努力把人气聚起来、商气汇起来、烟火气旺起来。促进投资高位求进拓增量,推动在建项目再提速,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绵遂内铁路等重大项目,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外贸外资广开渠道增流量,深入实施1000户重点外贸企业培育工程,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海外仓,加快建设出口基地。

记者:四川如何落实“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求,做好稳就业惠民生工作?

王晓晖:近年来四川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65%以上,但收入水平、保障水平在全国还是比较低的。必须集中和用好各方面财力,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积极拓宽招录、升学渠道。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更好促进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兜牢民生底线,用好有限财力补民生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社保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保障力度。


在线留言